解读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蕴

发布时间:2021-09-15 点击:

  从与死神相邻的西藏阿里到与死神争夺生命的手术台,从军人、医生、作家到都市普通人,毕淑敏以一种悲悯的眼光和充满道义的情怀洞观人间的生存与死亡。

  在当代文坛上,作为社会阅历丰富、情感敏锐的女作家,毕淑敏总是凭着敏锐的洞察力、稳健的文字功底和富有慷慨之气的文风来征服读者。从《阿里》到《最后一支西兰地》,从《生生不已》到《血玲珑》,“她作品中那种对生死爱恨的审视,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和观照,都出于她对生活的真诚,也体验了一个作家的聪慧和睿智。”而其中对死亡的探寻和书写,对生命的追问和关怀,往往令人于渗透着昆仑山的冷峻和对人生的豁达,弥漫着白色药品般苦涩清香的作品中,领悟到“死亡是一位透明的老师”的独特审美特质。

  死亡首先来自作者的死亡意识。毕淑敏十六岁来到与死神为临的西藏阿里当卫生兵,死亡在她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烙印。“我在花季的年龄开始严峻郑重地思考死亡,不是因为好奇,而是它与我摩肩擦锺,举案齐眉。高原缺氧,拉练与战斗,无法预料的高原病……我看到太多的死亡,以至于我有的时候都为自己的依然活着而深感愧疚。在那里,死亡是一种必然,活着倒是幸运的机遇了。在君临一切的生死忧虑面前,我已悟出了死亡的真谛,与它无所不在黑翅膀相比,个人所有的遭际都可淡然。”此后,不论毕淑敏作为优秀的外科医生还是作为一位阅历丰富的作家,死亡始终不断地在它心中激起强烈的反响,促使她孜孜不倦对死亡进行探寻和书写。

解读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蕴

  一、死亡――对尊严的渴求与对人生不平等的控诉

  毕淑敏的许多作品都关注的是人的尊严的获取和失去的问题。《女人之约》和《阿里》即是如此。在《女人之约》中,外号叫“大篷车”的郁容秋“很妖媚”,“是厂里最美丽的女人”。她虽然风流,“和许多男人好”,但内心深处却崇拜女厂长,因为女厂长不仅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受过高等教育,且由于人们因为她的不齿经历而鄙视她,使得她自己一直都不得不生存在自傲(在男人面前)和自卑(在女厂长面前)的心理落差中。为此她将女厂长作为人生偶像,希望通过为工厂收讨外债而获得厂长的高看和社会的尊重,“凭自己的本事挣来尊严”。

  在毕淑敏中篇小说《阿里》中,卫生兵游星同样是一个寻找尊严的女性形象。她出身高贵却又率性而为,真实而放任。高贵的出身似乎给了她藐视一切的胆量,青春的激情又使她渴望一份难得的浪漫的爱情。那些涉世未深的普通军人们不敢爱一个高不可攀而又性格莫测的姑娘。当终于有人向她表达爱慕之情时,她几乎是迫不及待地走向了深渊……

  然而,无论是在拥有女性自信之后寻求社会尊严的郁容秋,还是在拥有了社会尊严之后希望获得女性尊严的游星,她们的寻求无不受到强大的阻力,并且最终在寻求尊严的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两位女主人公为了寻求尊严而坦然地走向死亡,这当中体现的当然是一种豪迈的胸襟和一种悲壮的精神。她们用生命蔑视卑微,用生命成就了崇高,用生命去应对不公平的道德规范,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不要以为普通的小人物就没有尊严,不要以为女人的尊严感先天就薄弱于男人或人类平均值,不要以为曾经失去过尊严的人就一定不再珍惜尊严。”这便是此类死亡意蕴所揭示给我们的深刻意义。

  二、死亡――揭示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媒介

  毕淑敏作品中充满了对弱小的受苦难者的同情,她对善恶的臧否之意往往体现于其笔下人物的遭际之中。在对与死亡有关事件的叙述中,我们感受到的不只是小说中的生死悲欢,还有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牵引着我们心灵的每一次震颤,那就是奔涌于字里行间的,透过死亡意蕴解析出来的伦理、道德、和情义。

  小说讲述的是作者在临终关怀医院中所了解到的系列故事,质朴而真实地展现了在死亡面前,在传统的伦理道德面前病人家属和医务人员,病人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精神面貌。因而,死亡对于每一个角色来说都不只意味着自己或他人的病故,它被附加上了一些的意义。

  一位即将成为法兰克福人的博士为了争取在指定时间赶往法国,并在事业上“完成母亲早年的梦想”,他再也等不急僵卧病榻而又久久不“去”的母亲在病床上苟延残喘,他一心希望“在定居异国”前为母亲送终。“我是独子,母亲含辛茹苦将我拉扯大,假如我不能亲自给她老人家送终,我的心灵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悔恨无穷。”所以,他拒绝了院长的提议,没有让母亲服用镇定药而毫无痛苦地“永远睡去”。他说:“我的妈妈将在一个特定时间死去,而那个特定时间正是由于我给她吃了某种东西,这个结局会使我痛苦万分。”博士可以把母亲父亲往死路上推,但他不敢清晰明确地对那个时刻负责任。他不怕母亲,怕的是天。在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里,他既要费尽心思违背良心地达到目的,又想顺乎天意,看似极孝,实大不孝!

  博士的做法之所以让人觉得似合伦理(为母亲善终)却又实不合伦理,这某种程度上正是由于他受了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影响。他让医院代自己善终就是不孝,因而坚决地把母亲安置于另一家简陋的医院令其迅速地“去”,这是多么地无道和残忍!

  然而,毕淑敏并没将大量笔墨挥洒在严厉的叱责上。在死亡接踵而至的病房之间,穿梭的还有年轻、美丽、善良的医护人员、志愿者。在那些等待着死亡逼近的病人中间,依然有把自己的药物节省下来留给后来者的十八床和她希望死后变成盲人的一只眼睛的盲病友……其实,死亡并不是可怕的,可怕的是令人发指的言行以及引发这种言行的根源,即伦理道德的缺失和错误的价值取向。

  三、死亡――延续生命和传承美德的驿站

  不可否认毕淑敏在《女工》中以病亡做为老姚的结局富于“恶有恶报”的意味,但她的作品中并不相应地每一个善良的人都会有美好的结局――即健康地活着。因为毕淑敏笔下的死亡不是一种永劫不复的苦难,它是多维意义的结合。死亡始终是人们无法避免的事实,但是在毕淑敏的作品中,不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主人公多是善良的人物的死亡,并不会让我们觉得一蹶不振,相反,他们的死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让人化悲痛为力量的激励与意志,他们的美德和崇高精神等并没有陨灭,而是在死亡的时刻就已经开始传递给生育,典型的例子如《最后一支西兰地》和《教授的戒指》中两位主人公焦如海和陶教授之死。

  前者主要写西部军区在药厂劳动改造的反动学术权威焦如海边改造边给军医训练队讲授医学知识的过程中,无私奉献。最终为了抢救一只奄奄一息的小狗阿随而拿出了为自己维持生命的最后一芝西兰地,在病发时平静离开人世的故事。他的病死是必然的,但是作者却让他在生前将最后活命的一次希望留给阿随,无形中让人感到了生命是平等的,来之不易的。

  《教授的戒指》中,陶教授是医界圣手,是研究生们非常尊敬的导师,其夫人烧的一手好菜且又美丽贤惠,但他仍要将戒指戴于中指,令人不解,直至临死,戒指的秘密终于告白于关门弟子屈侠。为了救人于疾苦之中,教授失去了美好的爱情,只得与机器人丹岚夫人为伴,他失去了健康,却又责无旁贷、义无返顾,为了将医术传与学生,他于临终前依然殚精竭虑披肝沥胆。

  在毕淑敏作品里,死亡不只是灵与肉的陨灭与痛苦,相反,它意味着灵与肉的重生与喜悦!在毕淑敏作品中,与其说死亡是人生痛苦铸就的悲叹,不如说死亡是博爱、美德和生命传递的驿站!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细读毕淑敏作品中的死亡意蕴,我们体会到的是“知死,然后知生。”因为“死亡是一位透明的老师”。告诉我们什么是尊严、情义、伦理道德、人生价值;告诉我们要学会关心、共处、同情、博爱、宽容,感悟自身生命的价值,善待每人仅此一次的生命!

解读毕淑敏小说中的死亡意蕴

https://m.tjxdjx.cn/xiaoshuo/192523/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