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典诗歌赏析

发布时间:2021-03-18 点击: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中国现代经典诗歌,欢迎查看!

  雪夜林边驻脚

  我想我知道这树林的主人

  尽管他的房舍坐落在山村

  他不会看见我在这里歇脚

  看着林中飘满了雪霏

  我的小马一定觉得奇怪

  为何停留在杳无人迹的野外

  在树林和冰湖的原野上

  最浓重的夜色到来

  它晃动了一下铃儿

  询问我是否走失了路

  只有微风吹过,雪花飞舞

  除此一片沉默

  树林真可爱,黑暗幽深

  但我还有生活的夙愿

  再走一程才能入眠

  再走一程才能入眠

  (兮兮 译)

  从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可以看出诗人在语言上所做出的努力:力求接近生命和生活的本意,力求接近静默的本意。《雪夜林边驻脚》一诗就是诗人对这一写作理念的实践。在杳无人迹的野外,诗人的身心获得了极大的宁静感。深处在浓重的夜色中,站在树林和冰湖的原野上,诗人并不慌张,并不恐惧,黑暗虽然那么幽深,但树林依旧那么可爱,诗人清醒地意识到,他还有很多事要做,他还有一段路要走,他还有生活的夙愿未完成,他还要再走一程之后才能入眠。这其实正是禅对于人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回归到生命,回归到踏踏实实的生活中去。

  是的,生活的本质是实现,是一个实现的过程,是一个行走跋涉的过程,而这本身就是一种喜悦。反之,如果忽略生活的本质,只是想到占有,就会疏忽平常生活所涵藏的意义和令人喜悦的清新感。这实际上和价值观有一定的关系,如果一个人把价值观确定为“占有”,那么生活的本质就会被扭曲,心灵就会被贪欲占领,继而就会充满焦虑感。禅告诉我们工作的意义是积极地实现,享受行走的过程,去实现生命的光明面,放弃对妄念的追逐,以超然之态度获得愉悦:“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感谢罗伯特弗罗斯特的《雪夜林边驻脚》让我体悟到禅意的美好。一天的劳作跋涉之后,慢下来,静下来,停下匆忙的脚步,面对宁静的自然,面对苍茫的夜空,倾听心跳,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反观自己走过的路,审视当下,审视此刻,给自己鼓鼓劲儿,给自己一个展望未来的时间,对于一个真正懂得生活,懂得生命价值的人而言,这是必要的,是明智的。在此,我再次作深刻的自我检讨,自我批评,虽然也明白这些道理,禅理,但是这颗心还是很没有定力,遇到烦心事则情绪坏,不能保持一颗清净心……我,面壁思过……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现在,关了窗吧,让原野安静下来;

  如果必须,就让树木悄悄摇晃;

  现在,没有鸟叫,如果有,

  那一定是我错过了。

  在泥泞重现之前,会有很长时间,

  在第一声鸟叫之前,会有很长时间:

  所以,关了窗吧,别去听风,

  看风搅动的一切。

  ( 徐淳刚 译)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让我想到了两个智慧回答。

  其一:有人问大龙智洪禅师:“什么是微妙的禅?”智洪禅师回答:“风送水声来枕畔,月移山影到窗前。”

  其二,秋风中,梧桐落叶飘零纷飞;满目萧瑟,秋花凝霜。一位秀才问赵州禅师:“此情此景,如何感悟人生?”赵州禅师淡淡地说:“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

  真正禅者的智慧,不由心生赞叹!

  万事万物自有其命运和生命的轨迹,即使不下雨,花该落的时候自然会落下来;即使没有风,飞絮也会飞舞。什么是禅?自然就是禅,自然万物都是禅者,同样的,顺应自然也是一个禅者所为。树木悄悄摇晃,关了窗吧,让原野安静下来,让心安静下来,时间可以带走一切,带走白昼,带走喧哗,时间也可以带来安静,带来黑夜,然后再带来新一天的第一声鸟鸣,此刻的诗人,写下这首诗的诗人,就是一个大智者,他顺应着时间,顺应着自然的规律;正像自知宿命者往往是深知选择的一样,诗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诗人知道休憩是为了更好地迎接,知道“关闭”是为了更好地“打开”,知道安静是为了迎接新热情的到来……诗人是理性而淡定的,他知道:"在泥泞重现之前,会有很长时间/在第一声鸟叫之前,会有很长时间”。

  未选择的路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

  我向那路口久久伫立,

  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

  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

  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

  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虽然在这条小路上,

  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

  那天清晨落叶满地,

  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

  恐怕我难以再回返。

  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

  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

  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 顾子欣 译)

  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这首《未选择的路》,让我想到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此刻的“我”因为思考而成为“我”。而确认了“我”作为思维主体的存在。面对树林里分出的两条路,诗人的所思所想充满了哲思,其中蕴含的思辨色彩其实很有一种普适感,就像诗中所说到的那样,生活中,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选择,而每个人的此时此刻只能选择走一条路,正如人不可能同时迈入同一条河流一样。过了此时此刻,过了这个时间节点,就不再是此刻的“我”,就“我”非“我”、“路”非“路”了。

  世上难有鱼与熊掌兼得的美事,面对选择,积极地把握好当下,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自己想做的选择就好。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选择,哪怕崎岖坎坷,只要内心安然淡定,无怨无悔,就能带来妙悦动人的体验,怎样的路怎样的行程都具有令人欢喜的光明面和价值。也就是说当下的一切都是可爱的,都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能一步一个脚印地投入其中,投入到自己的选择中,就能生发并流泻出生命、生活的妙悦之泉,流露在自己的情感和行动上,享受生命中的分分秒秒。正像弗罗斯特诗中所透露出的对于选择的无悔和喜悦:“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在这里,我更想说的是,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弗罗斯特的这首诗也也印证着法国心理学家拉康改写笛卡尔的箴言:“我思我不在,我在我不思。”这样讲自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想这其中蕴含着不可言传的潇洒和超脱,私以为此也是一种禅境。佛家认为,非我,无我,“我”从来不是“我”,这一刻的“我”与下一刻的“我”已然不是同一个“我”。这一刻的“我”的灵思依然不是下一刻的“我”的灵思,罗伯特弗罗斯特说:"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这俨然是一个看穿世事的智者。

  从诗歌写作而言,是否也可以从这个角度上思考一下我们的写作:写作,很多时候可能并不是寻找完整自我的过程,不是一个追求完美的过程,而是探究自我分裂,触摸更为多重的自我的过程,禅诗写作也是。正如诗人所感慨的那样:“”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

中国现代经典诗歌赏析

https://m.tjxdjx.cn/shige/156518/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