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的古诗词分享

发布时间:2021-02-23 点击:

  古之善为天下者,计大而不计小。以下是关于爱国的古诗词分享,欢迎阅读。

blob.png

  1、《宫词·故国三千里》

  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blob.png

  2、《送郄昂谪巴中》

  唐·李白

  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blob.png

  3、《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blob.png

  4、《送郄昂谪巴中》

  唐·李白

  瑶草寒不死,移植沧江滨。

  东风洒雨露,会入天地春。

  予若洞庭叶,随波送逐臣。

  思归未可得,书此谢情人。

blob.png

  5、《即事

  明·夏完淳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一片月临城。

blob.png

  6、《途中寒食题黄梅临江驿寄崔融》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愁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阳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blob.png

  7、《奉和圣制送尚书燕国公赴朔方》

  唐·张九龄

  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

  天与三台座,人当万里城。

  朔南方偃革,河右暂扬旌。

  宠锡从仙禁,光华出汉京。

  山川勤远略,原隰轸皇情。

  为奏薰琴唱,仍题宝剑名。

  闻风六郡伏,计日五戎平。

  山甫归应疾,留侯功复成。

  歌钟旋可望,衽席岂难行。

  四牡何时入,吾君忆履声。

blob.png

  8、《鹧鸪天·祖国沉沦感不禁》

  清·秋瑾

  祖国沉沦感不禁,闲来海外觅知音。

  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

  嗟险阻,叹飘零。关山万里作雄行。

  休言女子非英物,夜夜龙泉壁上鸣。

blob.png

  9、《茂陵》

  唐·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觜,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萧萧。

blob.png

  10、《冬青花》

  宋·林景熙

  冬青花,花时一日肠九折。

  隔江风雨晴影空,五月深山护微雪。

  石根云气龙所藏,寻常蝼蚁不敢穴。

  移来此种非人间,曾识万年觞底月。

  蜀魂飞绕百鸟臣,夜半一声山竹裂。

blob.png

  11、《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近代·董必武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

  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

  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

blob.png

  12、《少年行四首》

  唐·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

  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

  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天子临轩赐侯印,将军佩出明光宫。

  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一身能擘两雕弧,虏骑千群只似无。

  偏坐金鞍调白羽,纷纷射杀五单于。

blob.png

  13、《念奴娇·炎精中否》

  宋·黄中辅

  炎精中否,叹人材委靡,都无英物。

  胡马长驱三犯阙,谁作长城坚壁。

  万国奔腾,两宫幽陷,此恨何时雪。

  草庐三愿,岂无高卧贤杰。

  天意眷我中兴,吾皇神武,踵曾孙周发。

  河海封疆俱效顺,狂虏何劳灰灭。

  翠羽南巡,叩阍无路,徒有冲冠发。

  孤忠耿耿,剑铓冷浸秋月。

blob.png

  14、《水龙吟·放船千里凌波去》

  宋·朱敦儒

  放船千里凌波去。略为吴山留顾。

  云屯水府,涛随神女,九江东注。

  北客翩然,壮心偏感,年华将暮。

  念伊嵩旧隐,巢由故友,南柯梦、遽如许。

  回首妖氛未扫,问人间、英雄何处。

  奇谋报国,可怜无用,尘昏白羽。

  铁锁横江,锦帆冲浪,孙郎良苦。

  但愁敲桂棹,悲吟梁父,泪流如雨。

blob.png

  15、《贺新郎·寄李伯纪丞相》

  宋·张元干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

  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

  宿雁落、寒芦深处。

  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

  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

  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

  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

  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

  过苕溪、尚许垂纶否。

  风浩荡,欲飞举。

  古代爱国名人的故事

  屈原以死报国

  屈原一生经历了楚威王、楚怀王、顷襄王三个时期,而主要活动于楚怀王时期,

  古代爱国名人的故事。这个时期正是中国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前夕,“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屈原出身贵族,又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故而早年深受楚怀王的宠信,位为左徒、三闾大夫。屈原为实现楚国的统一大业,对内积极辅佐怀王变法图强,对外坚决主张联齐抗秦,使楚国一度出现了一个国富兵强、威震诸侯的局面。但是在内政外交上屈原与楚国腐朽贵族集团发生了尖锐的矛盾,由于上官大夫等人的嫉妒,屈原后来遭到群小的诬陷和楚怀王的疏远。他被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顷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汨罗江,以身殉国。

  分析: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崇高的品德和情操在屈原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岳飞“精忠报国”

  岳飞应募参军,因战功累累不断升职,宋高宗亲手写了“精忠岳飞”四个字,制成旗后赐给他。又召他到寝阁,对他说:“中兴的大事,全部委托给你了。”金人攻打拱州、亳州,刘锜向朝廷告急,宋高宗命令岳飞火速增援,并在赐给岳飞的亲笔信中说:“设施之事,一以委卿,朕不遥度。”岳飞于是调兵遣将,分路出战,自己率领轻装骑兵驻扎在郾城,兵锋锐气十足。但是,后来高宗和秦桧决定与金议和,向金称臣纳贡。就在岳飞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的时候,高宗和秦桧却连发12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后岳飞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时年仅39岁。

  分析:“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岳飞的忠勇故事千百年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每当外侮当前,人们总是以岳飞为榜样,坚决抵抗。

  辛弃疾忧国忧民

  辛弃疾曾写《美芹十论》献给宋孝宗。论文前三篇详细分析了北方人民对女真统治者的怨恨,以及女真统治集团内部的尖锐矛盾。后七篇就南宋方面应如何充实国力,积极准备,及时完成统一中国的事业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划。但是当时宋金议和刚确定,朝廷没有采纳他的建议。

  分析:“位卑未敢忘忧国”,为国分忧,是每一个华夏儿女义不容辞的义务。

  宋庆龄的执着

  宋庆龄自1913年开始追随孙中山,致力于中国革命事业,谋求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在近70年的漫长岁月里,经过护法运动(1917年)、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国共对立十年(1927—1937年)、抗日战争(1937—1945年)、解放战争(1945—1949年),她始终忠贞不渝地坚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坚定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美满幸福而殚精竭虑,英勇奋斗,在中国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宋庆龄因此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女性之一。

  分析:没有一颗热忱的爱国之心,宋庆龄能七十年如一日为祖国的解放和富强而殚精竭虑吗?

  张伯苓的理想

  南开中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驾驶。毕业后,他参加了“甲午海战”,但军舰一出海就被击沉,这对他触动很大。1899年英国强租我国威海卫军港,张伯苓亲眼看见,第一天在港口升起的清朝国旗第二天就降下来了。强烈的爱国心促使他毅然退出海军,回到天津筹办学校。他四处奔走,筹集资金,终于在1907年办起了南开学校。张伯苓一生全力办教学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的人才。

  分析:只有祖国的富强,个人才有尊严。为此,张伯苓不余遗力地创办学校,希望能以教育培养振兴中华的人才,其爱国热情让人感动。

  于右任的临终诗

  ***元老于右任临终前有诗《望大陆》云:“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诗作于1964年公开发表,立刻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

  分析:祖国的统一和强盛是华夏儿女永恒的愿望。于右任的临终诗之所以能打动无数人的心,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

  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的三个鲜明特点

  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赖以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基本精神,是有国有家者普遍具有的一种情感和道德准则。但是,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具体的对象、内容、形式。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爱国主义传统源远流长,其表现形式广泛,诸如保持民族大节,捍卫国家尊严,维护疆土完整,心怀天下,眷恋母邦,忧国忧民,为民请命,勇于革新,振兴中华,等等。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爱国主义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

  其一,“胸怀天下”是中国古代爱国主义精神的重心所在

  中国古代有“天下”的称谓,也有“邦”、“国”、“国家”的称谓。“国家”和“天下”的概念交叉较多,但是“天下”的概念相对具有更多的社会意义和公共性。这是古代爱国仁人志士乐道“天下”、常将自己的使命感与“天下”相联系的原因。至于“国家”,其具体政治情境决定它只是爱国主义的内涵之一。

  春秋时期的先哲们考虑的“善治”是以“天下”为本位的。以《老子》为例,五千言中“天下”涉及29章,共出现55次,“国家”仅出现2次。孔子、墨子、庄子、孟子等都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视野是以全天下大局为范围的。荀子说得好:“国,小具也,可以小人有也,可以小道得也,可以小力持也;天下者、大具也,不可以小人有也,不可以小道得也,不可以小力持也。国者、小人可以有之,然而未必不亡也;天下者,至大也,非圣人莫之能有也”(《荀子·正论篇》)。

  在古代爱国主义中,“天下”概念相对具有超越君国朝廷和宗法集团狭隘利益的特点。这就确立了“民为邦本”的纬度,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下”占有最高的位置。实际上,我们今天弘扬的爱国主义对象或出发点,比较相应的应是“天下”的概念。在古代历史上,真正的爱国精神首先就是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之上的,如顾炎武所说:亡国不过是改朝换代,而亡天下才是祖国的灾难。可见,爱“天下”是爱国的根本内涵,这是我们认识古代爱国主义出发点。

  其二,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与“文化中国”的信念紧密相关

  实际上,“中国”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而且还是一个文化实体。中国古人的爱国表现在将文化的统合和认同视为善治的根本,所谓王道实现的极致。与世界上其他古老文明系统相比,中华文明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数千年绵延不绝,以至于今天世界上仍有很多人希望从中国文化中找到怎样使自己的文化更加长久的智慧。西周产生的周礼是中国底层文明,塑造了中华文明的原型。周礼文化更大的意义是其文明的象征性和定向意义。过去,崇尚周礼的儒家常被讥评为“保守”,这在某些方面和一定意义上是事实,但是,这个评价并不全面。儒者作为中国文化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历来注重“文史”、“文野”、“文质”之分,尊重历史经验、文明成果,保护文化传统。从实质上看,儒家讲的“古”,主要指尧、舜、禹、汤、文、武之治,它并非是古代的真实社会状态——毋宁说它是一种道德、理想、信念凝聚的价值实体。这种捍卫文明定向和文化统一的立场不能否定。围绕《易经》,还产生了中国古代不竭的思想创新,其精神之一就是在创造文化原理上,坚持天文与人文结合和统一的模式,所谓“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个文化创制的总原则和《易经》的思维模式相互支持,使得“文化中国”既能形成独得天人之际的宏观的自然架构,又能不断消融、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从而踏上了长期稳定发展之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是中国思想与文化中一个最崇高、最具有包容性的范畴,“道”实际上构成了中国古代哲学谱系的树根和树干,这使得中华民族在心理、思维和话语上具有了高度的统一性和自我完善能力,中国古代爱国主义也充分地体现在古人对中国哲学精神的继承与创新中,他们不断努力,借鉴和吸收外来文化,但是,一定要使之中国化,这铸造了“文化中国”作为文化实体的理念骨架。宋明理学是中古中国哲学发展的高度,其目的之一就是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包容与创新,“为往圣继绝学”、“为天地立心”的使命,正是古代文化爱国主义的重要表现。

  其三,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是与“忠君意识”联系在一起的;但“忠君”和“爱国”并非一回事

  有人可能提出这样的疑问:中国古代专制条件下怎么可能有真正的爱国主义呢?即使有充其量也只是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工具,而不是自觉自愿的爱国主义精神。我以为,从逻辑上看,“忠君”和“爱国”是两回事。中国古代政治体制是家、国同构的,国君为国家代表,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国难就是家仇,“忠君”是大义,所以,古代历史上的屈原、岳飞、范仲淹、陆游文天祥、史可法,等等,都有不同程度的“忠君”甚至“愚忠”的思想意识。可是,这并不妨碍他们成为爱国者。

  应该看到,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君主”是他们实现报国理想的合法中介,他们的理想有超越君主朝廷的爱国成分。对于这一点,孟子在《孟子·离娄上》就有放伐暴君合理性的论述,这种观念影响深远,激越了历史上革新的豪情,忠君与反暴君不矛盾。何况,按照古代理论思维,真正的“忠”君,就要以道事君,直言敢谏。古代爱国主义,表面上可能出于各种特殊的原因和动机,但是从本质上看,我们的评判原则应是:不管它出于何种原因,如果它实际上维护了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的存在和绵延,那也就属于爱国精神和行为。说到底,只有中华民族,中国,中国人民,中华文化,其它因素,包括朝代、王廷归属等等,都不是伟大祖国的根本标志。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忠君”的都是“爱国”的,历史上那些不惜牺牲“天下”利益而“忠君”误国的人,当然不属于爱国者的行列。

关于爱国的古诗词分享

https://m.tjxdjx.cn/shici/151915/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