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陋室铭》三疑新解

发布时间:2021-09-14 点击:

  《陋室铭》全文寥寥八十一字,然千百年来流传至今,可谓家喻户晓。

《陋室铭》三疑新解

  陋室铭其文字流畅,隔句押韵,一韵到底,读来朗朗上口,而深刻的文化内涵与作者高尚的人格更是感染了一代代青少年。然而关于《陋室铭》的几个问题尚无定论,很多中学教师也在授课时避而不谈,或轻描淡写,没有解决实际问题。本文从音韵学、训诂学、民俗学角度对铭文押韵问题、金经含义以及“素琴”与“丝竹”是否矛盾等问题予以阐释,以期裨益于中学语文教学。

  一、押韵问题

  《陋室铭》是一篇铭文,铭文最大的特点是讲究押韵,《陋室铭》一文的韵脚字为:“名”、“灵”、“馨”、“青”、“丁”、“经”、“形”、“亭”。然而其中只有“馨”是前鼻音,其余均为后鼻音。

  笔者认为,《陋室铭》不存在不同韵的问题。诗人用韵一般按照当时的语音,同韵(即主要元音、韵尾)相押。隋陆法言的《切韵》是隋唐时期为供诗人写字押韵而编写的韵书,分为一百九十三韵(声调不同属于不同的韵)。然《切韵》分类过细,并不完全符合当时的口语。事实上,唐人作文也不完全按照《切韵》的分类。当时就有“同用”的规定,允许人们把某些邻近的韵合起来。到南宋江北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就把同用的韵合并起来,成一百零七韵。与此同时金人王文郁著《平水新刊韵略》又归并为一百零六韵,这就是“平水韵”。尽管平水韵是南宋时才出现的,但它反映的是唐人用韵的部类。《陋室铭》一文的韵脚字“名”、“灵”、“馨”、“青”、“丁”、“经”、“形”、“亭”均属平水韵中下平九青韵,故并不存在不同韵的问题。

  二、金经的含义

  关于“金经”究竟是何意,至今众说纷纭,尚无定论。或将“金经”释为“佛经”,或释为“用泥金书写的佛经”,或释为“佛道经籍”,又或以为金经指四书五经之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思维的路径应当是:首先金经的含义只是与佛教有关还是与佛教、道教都有关。其次,金经是不是用泥金书写的。笔者采用历史与共时研究相结合、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相印证的方法,分析“金经”一词的意义,认为金经当指“佛道经籍”。

  (一)金经的含义与佛道教有关

  考察同时文献中同一词语的用例是训诂学重要的方法之一。单从《陋室铭》一文出发,从“谈笑有鸿儒”一句就简单认为“金经”指四书五经之类的好书,这样是不科学的,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下面笔者对同时文献中“金经”用例进行考察。本文不仅考察传世文献,也考察了唐墓志文献中这一词语运用的情况。举数例如下:

  “金经”见于传世文献。

  《全唐诗・卷七九四・还丹可成诗联句》:“羽化自仙骨,延年资养生。金经启灵秘,玉液流至精。”

  《全唐文补编・补全唐文拾遗・卷二》:“金经雕岂易,宝偈显难思。”

  亦见于出土文献。

  《灵泉寺僧塔铭》:“□金经之法宝,修梵宇□浮坊。”(《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韦`墓志》:“长诵金经波若,兼持维摩、法华。”(《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青陟霞及妻万氏墓志》:“孀岁,以清斋永日,素食长年,黄卷金经,不离心手。”(《西安碑林博物新藏墓志汇编(下)》)

  据以上文例中前后文内容,易知“金经”含义与佛教、道教都有关。第一例中“羽化”二字可见其与道教有关,从墓志文献中“梵宇”“维摩”“清斋”等词语可见金经与佛教有关。

  (二)金经不是用泥金书写的

  泥金,是一种用金箔和胶水制成的金色颜料,是一种十分奢侈的材料,一般用来书写或装帧帖子、牌匾、折扇等,很少用来书写经书。如《红楼梦・人亡物在公子填词,蛇影杯弓颦卿绝粒》:“宝玉拿了一幅泥金角花的粉红笺出来,口中祝了几句。”《天宝遗事》:“新进士及第,以泥金书帖子,附家书中,用报登科之喜。”均用来装饰便笺、贴子等物品。另结合《陋室铭》写作背景,作者刘禹锡的生活不可能那么奢侈。当时刘禹锡参加政治运动而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为安徽和州县通判,还遭到和州知县的故意刁难,半年之内,强迫刘禹锡搬了三次家,面积一次比一次小。刘禹锡的生活境况可想而知,当然不太可能用如此贵重的材料来写经书,也不太可能拥有这样的经书。将其解释为用泥金书写的佛经似乎不甚精确。综上分析,金经当指“佛道经籍”。

  三、“素琴”与“丝竹”

  人教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对素琴的解释是“不加装饰的琴”,对丝竹的解释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这里指奏乐的声音”。既然弹琴会发出声音,为什么又“无丝竹之乱耳”?

  笔者认为“调素琴”与“无丝竹之乱耳”表面看来是矛盾的,然结合唐代民俗文化看来,二者并不矛盾。

  在唐代,素琴有时指无弦的琴。李白《戏赠郑溧阳》:“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白居易《清夜琴兴》:“明镜懒开长在匣,素琴欲弄半无弦。”然有时又有弦,可以发出声音,元稹《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空际扬高蝶,风中聆素琴。”白居易《清夜琴兴》:“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从“聆”、“弹”二字又可见“素琴”可以发出声音的。

  以上两组文例似乎矛盾,但事实上,素琴含义之精髓并不在于有弦还是无弦,发声还是不发声,而是其文化内涵中高雅和超脱的意味。古人抚素琴,第一讲究地方,必不会于闹市中抚素琴,而是会选择高山流水处、江畔、林中等幽静清雅之处,例如李白《琴曲歌辞・幽涧泉》:“拂彼白石,弹吾素琴。”李白药《春眺》:“栖息在何处,丘中鸣素琴。”第二讲究对象,素琴也绝对不会对着闹市之人,而是择几位志同道合之友弹之。如王维《送权二》:“韩侯久携手,河岳共幽寻。怅别千余里,临堂鸣素琴。”贾岛《送别》:“素琴弹复弹,会有知音知。”

  另外,对于“丝竹”的理解,我们可以将其与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结合起来。嵇康在这封信中道出做官的“七不堪”“二不可”。其中,“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此乃“六不堪”也。《陋室铭》中的“丝竹”含义应当与此处的“聒耳”之声类似,当指世俗之音。

  从修辞手法看,素琴和丝竹应该均是借代手法的运用,素琴代指清平和乐的高尚之音。丝竹代指喧哗嘈杂的世俗之音。更进一步,素琴是高雅生活的象征,丝竹是嚣尘臭处的代表。

  从情感上看,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表达了嵇康愤世嫉俗而崇尚自然的狂傲。刘禹锡的《陋室铭》所表达的也是这种不畏权贵的傲气。当时刘禹锡遭到势力小人的刁难与轻视,这首超凡脱俗、情趣高雅的《陋室铭》就是对官场势利小人的猛烈一击。“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不仅不矛盾,反而更加形象地表现出作者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清平乐道、高雅脱俗生活的向往之情。

《陋室铭》三疑新解

https://m.tjxdjx.cn/wendang/192241/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