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与菊花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11-18 点击:

  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

陶渊明与菊花的故事  

  陶渊明的五个儿子似乎不能在经济上给他多少依靠,他在〈责子〉诗中说:「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加上政治已进入南北朝五胡十六国连年争战的局势,他的晚年生活愈来愈贫困,竟到了需要朋友周济的地步。他的老朋友颜延之任(刘)宋始安郡太守,经过浔阳时,每天都到他家饮酒,临走还留下两万钱济助他。虽然接受救济,陶渊明还是有其原则。

  有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见他饿病在床,劝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又送他上好的肉;他却不齿檀道济把战祸连年的乱世,说成是「文明之世」,愤而挥臂将肉丢掉。

  元嘉四年九月中,陶渊明在贫病老钝的生活中,写了三首〈拟挽歌辞〉,预悼自己将死,十一月便与世长辞,得年六十三。「……严霜九月中,送我出远郊。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嶕峣…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显然,贫病交迫的晚年,并没有改变陶渊明对生死泰然处之的心胸;虽然他自知将与山林草木同朽,但他的诗酒与豁达,就像秋霜下的菊花,在乱世的悲风中,泰然开放,金华耀眼。

  醉酒不醉心

  陶渊明喜好饮酒,但他的酒名不像李白那样让人印象深刻。在〈行赠影〉中,他劝人「得酒莫苟辞」,他直接写酒的诗有二十余首,其它作品中大多「篇篇有酒」,在在都说明他嗜酒;但是他并未嗜酒如命,反而是「饮而不乱」。颜延之的〈陶征士诔〉称他「性乐酒德」,后世形容人对某种事物的极端喜爱迷恋程度,用的是「陶(渊明之)醉」一辞,也都证明他对酒的好饮,止于陶醉而已。他所留下与酒有关的故事,也可以见证他在醉与醒之间的分寸。

  他当彭泽令时,制度规定县令可种公田二百亩,他却吩咐家人将公田全都种秫,便于煮酒。他的妻子翟氏劝他多种点粳,免得一家人捱饿。陶渊明不得已,才分出五十亩地种粳。

  江州刺史王弘早就钦慕陶渊明之名,却不得其门而入,只好去拜托陶渊明的老友庞通想办法。庞通打听到陶渊明要上庐山,便在半路上置酒食,邀他一起吃。二人正喝得痛快时,王弘趁机出现,三人遂一同畅饮。后来王弘便时常派人送酒给陶渊明;檀道鸾的《续晋阳秋》记载:「陶潜尝九月九日野外酒,宅边菊丛中,摘菊盈把,坐其侧久,望见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后归。」这件事就是成语「白衣送酒」的由来。

  有一次,酒酿好了,家里却穷得连滤酒渣的布也没有,陶渊明一急,就摘下头上戴的葛巾当做滤布,等酒滤好了,就直接将葛巾戴在头上。嗯!熏点酒香也不错。

  颜延之送陶渊明两万钱,他要儿子将钱全部存放到酒家,以便随时沽酒买醉;倒是他的儿子自行将一半留作家用,这些钱对于陶渊明晚年的生活帮助颇大。看来他责子呆笨懒惰,只是「天下父母心」的忧虑而已。

  高僧慧远大师在庐山成立白莲社,邀陶渊明加入,陶渊明说:「贵社禁酒,如允饮酒,则入社。」慧远破例答应了;不过陶渊明还是未加入,但与慧远经常来往。为一己之私破佛门之戒,陶渊明虽醉酒,却不醉心!

  爱菊以自况

  陶渊明不只爱酒,更爱菊花,所以家里有自产的佳酿菊花酒;将菊花与酒结成一体,既满足他的口腹之欲,也满足他的精神升华。他的〈饮酒?七〉诗说:「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可见酒和菊花都是他的生命里不可或缺之物;在精神层面上,他爱菊,是认为秋菊足以自况其高洁的人格。

  陶渊明的诗作中,出现最多的植物名称,就数菊了。「秋菊盈园」、「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秋菊有佳色」、「采菊东篱下」等等诗句,在在说明他对菊花的钟爱。

  解读陶渊明的爱酒和菊花情节

  陶渊明,这位安贫乐道,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诗人,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能在看透官场的黑暗腐败后,最终毅然决然地辞官归里,过着躬耕自织的隐居生活的诗人;被尊为田园派诗人的鼻祖和“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歌平淡自然,真实质朴,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特别是陶诗中的很多自然意象(如:风、鸟、菊、酒、松、南山)都有着统一特殊的象征意义,而其中以酒和菊花最为出名。

  “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陶渊明好赏菊,性嗜酒,意在寄托精神,消除世故杂念,在纷繁的世道下寻找真我,保持自我,超越故我。诗人通过对酒和菊花意象的反复构建,来表达自己的高洁的人格理想和自然的思想追求,可以说,酒和菊花不仅仅只是陶渊明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陶渊明现实生活中的重要精神支柱。

  一. 解读陶渊明的爱酒情节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他使得酒和文人精神发生了重要而紧密的关联,对后世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白居易在《效陶潜体十六首》中写道:“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据逯钦立先生统计,陶渊明现存诗文142篇,凡说到饮酒的有56篇,占全部作品的40%,其中年代可考的有四十余篇1.。陶渊明自己在《五柳先生传》中也写到:“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诗人将归隐后的茫茫人生寄予酒中,酒后吟诗,诗中状酒,怡然自乐,不求甚解。 “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酒的性情也是陶渊明的性情,正所谓“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可以使他短暂的抛却烦恼与杂念,消解人生中难解的矛盾——“猛志逸四海”与“性本爱丘山”,进入真自我的超自然状态,完全地与自然融合。

  当然他的隐居和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一定程度上是对当时黑暗统治的不满和反抗。这可以追述到陶渊明的早年不得志的官场经历。父亲陶敏去世前嘱咐陶渊明去投奔好友谢玄,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当陶渊明长大成人后(18岁),谢玄因招致当时专权的皇族会稽王司马道子等人的猜忌和攻击,抑郁成疾,溘然长世。这一突如其来的打击,使诗人顿感自己的报国壮志无处施展,复兴陶氏家族成为泡影。于是,他开始大量饮酒,以酒消愁。从那以后,酒变成了他的知心伙伴,不醉不休,醉后,他就吟诗作赋来排遣苦闷,常年如此,成此癖好。

  二. 解读陶渊明的爱菊花情节

  菊花自古被誉为“花中四君子” 之一,淡朴傲霜,气韵高洁,因此常常作为一个独立的审美意象出现在诗人的笔下,成为诗人们吟咏歌颂的对象。在陶渊明诗中,共有《九日闲居》、《和郭主簿二首》其二、《饮酒》其五、其七、《归去来兮辞》五处写到了菊花。其中,最为出名的当属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句。陶渊明种菊,采菊,食菊,赏菊,叹菊,颂菊,与菊为生,开创了物我合一的新境界。“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他以自身的人生经历,隐逸情怀,真正参悟到菊之风骨、人之傲骨,创造了诗、菊、人浑然天成的高远境界,虽不是把菊花引入诗中作为风骨意象的第一人,却给菊花增加了一种清新隐逸之感,高风亮节之德。

  同时,陶渊明爱菊还跟逝去的前妻有关。东园菊圃始建于陶渊明前妻陈氏逝世之后。陈氏知书达理,温柔贤惠,与诗人十分恩爱。结婚六年,育有四子(其中有一对双胞胎),由于生育过密,加之平日操劳过度,身体不堪重负,终于在一个饥荒之年的暮秋,香消玉殒。陈氏的早逝,对中年丧妻的陶渊明打击不小。他含泪作了一篇《闲情赋》来祭奠亡妻。作完此赋,他迈着沉重的步伐漫无目的地在东园闲逛。

  此时已是深秋,一阵西风吹来,寒意交加,猛然间,他在青松旁,西侧院脚下,发现了一株盛开的菊花,花枝上盘旋着飞蝶,相映成趣。这使他想起了昨晚的梦境。昨晚他梦到前妻前来梦中与他相会,对她说:“我乃天上御花园中的菊花仙子,如今我俩尘缘已了,又重新回到天界,而今天地两隔,望夫君多多保重,务以我死伤悲”。梦醒后,诗人心里空空落落的,而今见了这东园里的菊花,他决定在这里设一个花坛,用来专门栽培菊花,让亡妻与自己永远相伴。所以,陶渊明如此爱菊也折射出陶渊明是个性情中人。

  三.综述酒和菊花对陶渊明的精神意义所在

  综上所述,在魏晋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代,在儒学衰微,道学玄学兴盛,门阀士族垄断高官权位的现实面前,陶渊明作为一个没落的庶族寒士,他的政治理想注定无法实现。在多年的宦海浮沉之后,他的思想追求发生了质的改变,最终选择了“守拙归园田”的自然理想,陪伴他实现这一精神追求的正是酒和菊花。

  “挥兹一觞,陶然自乐。清琴横床,浊酒半壶”,“秋菊有佳色,衰露掇其英”。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对陶诗额评价极高“屈原比他更沉鬱,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陶诗能达到如此境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一生的经历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与他淡漠名利,喜欢自然的本性有关;但也绝对少不了酒和菊花的影响。酒和菊花就是陶渊明性格和人生的代言,陶渊明的一生因为酒和菊花充实了许多,自然了许多,超脱了许多。

陶渊明与菊花的故事

https://m.tjxdjx.cn/shiju/205214/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