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浣溪沙的主旨

发布时间:2021-11-05 点击:

  秦观是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秦观浣溪沙的主旨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作者】秦观 【朝代】宋

  漠漠轻寒上小楼。 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 无边丝雨细如愁。 宝帘闲挂小银钩。

  注释

  ①《浣溪沙》原唐教坊曲名,本为舞曲。“沙”又写作“纱”。又称《小庭花》、《满院春》。另有一体五十六字。

  ②漠漠:像清寒一样的冷漠。轻寒:薄寒,有别于严寒和科峭春寒。

  ③晓阴:早晨天阴着。无赖:词人厌恶之语。穷秋:秋天走到了尽头。

  ④淡烟流水:画屏上轻烟淡淡,流水潺潺。幽:意境悠远。

  ⑤丝雨:细雨。

  ⑥宝帘:缀着珠宝的帘子,指华丽的帘幕。闲挂:很随意地挂着。

  主旨

  该词上阙就创造了一个境界。这个境界由淡淡的薄寒,沉沉的阴天和清幽的室内组成。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不免感到主人公的无聊与愁绪,而这个闲适而又压抑的环境则将主人公的愁绪显得更加悠长。

  该词的亮点位于下阙,下阙创造了一个清幽,凄美,轻灵的艺术境界,集音乐美,画境美,诗意美于一身。在这个主观的有我之境内,主人公的愁赋予了花与雨,这是淡淡的春愁,却哀而不伤。这般表现手法得用陈延焯的赞扬才可:“宛转幽怨,温韦嫡派。”陈延焯认为秦观的词风深得温庭筠和韦庄的真传,但卑人认为比起这两位,秦观不仅有超越之处,而且词风也更加清新淡丽。飞花与梦,丝雨与愁,本并不类似的东西,词人却别具匠心地发现它们存在“轻”与“细”的共同点。真是奇巧!一般比喻常以具体事物来形用抽象事物,而作者却反之,不言“梦似飞花”却言“飞花似梦”,不言“愁如丝雨”却言“丝雨如愁”。真是奇特!二者结合起来给读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新奇,怪不得梁启超称之为奇语!而巧用意象也是词人的高超之处。飞花与梦,丝雨如愁,这些美好的意象(当然,愁也可以是美好的事物,更和况还是淡淡的春愁)叠加起来,构成了奇丽迷人的画境,充满诗情画意,其中弥漫着缥缈,朦胧的忧伤。该词全凭境界取胜。何谓境界?能言真感情真景物者谓之有境界,反之则无。该词不仅有真景物更有真情感,可谓情景交融,景中有景,情中有情,意中有意。

  该词的收尾也是相当成功的,名人沈际飞那句“后叠精研,夺南唐席”可不是白给的。将人物的情感隐于自挂的帘栊中,形成一种恬静悠然的境界,耐人寻味。

  值得一提的是词人在该词中从未正面刻画人物,可我们却仍感到人物的存在。这是因为作者着力刻画了人物的情绪,而情绪又是通过环境与气氛烘托出来的,使其情景交融。这般的主人公,这般的情景,再结合轻轻的词调,我们不免感到主人公身上所散发那轻轻的寂寞和淡淡的哀伤。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省高邮市)人,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

  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生平概述

  秦观(1049-110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淮海居士,江苏省高邮市人。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别子瞻学士》)。次年,他应苏轼之请写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友谊。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积极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励、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举子的生涯。考取进士后,秦观初任定海主簿,转蔡州教授。元祐七年,苏轼自扬州召还,进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秦观迁国史院编修,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同时供职史馆,人称“苏门四学士”。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时相过从。

  哲宗元祐年间,操持朝政的多为旧党人士,但其内部派别斗争却异常激烈。蜀党领袖苏轼及其“苏门四学士”,均能够出以公心,根据民生疾苦和国家利益,针对新、旧两党的主张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秦观先后向朝廷进策论30篇,对当时的内忧外患提出了各种具体的改革方略,对王安石变法作了中肯的论析,认为新法是救国济民的良策,只是执法者矫枉过正,以致产生了一些流弊。他也不同意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认为那也是因噎废食之举。这些观点在党同伐异的激烈政治形势下,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而且由于秦观与苏轼关系密切,他更无法逃脱派别门户之间的中伤和攻讦。

  绍圣元年(1094),新党人士章棹、蔡京上台,苏轼、秦观等人一同遭贬。此后,秦观又先后被移送到横州、雷州编管,不断地遭受削职、除名。元符二年(1099)岁暮,他身处雷州,自做《挽词》。元符三年(1100年)哲宗驾崩,徽宗即位,向太后临朝。政坛局势变动,迁臣多被召回。秦观也复命宣德郎,放还横州。至滕州,已经去世。

秦观浣溪沙的主旨

https://m.tjxdjx.cn/gushi/202718/

精彩图片

热门精选